返回

五胡屠夫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23章 门阀士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是将人才共分为九品,分别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九个级别。

    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好的,采用舆论之法,按照德望名声评定人才,而且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官吏的标准。

    人才品评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家世;二是行状(即品行才能);三是定品。

    其中定品是关键,行状是依据,家世是参考。也就是说,选拔人才重在看品行及才能。

    可是,定品也需要“人”来定,这些“人”基本上、大多数、全部都是士族之人。

    如此,寒门之人还是难有出头之日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发展,到了后来,九品中正制更看重“家世”,反而“行状”和“定品”成为附属。

    如此,九品中正制不仅没有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,反而出现了“上品无寒门、下品无士族”的现象。

    九品中正制也成为了门阀士族巩固自身力量的工具。

    由此,门阀士族在两晋时期真正达到了巅峰时刻。

    在西晋初年,有民谣说“贾、裴、王,乱纪岗;裴、王、贾,济天下”。

    这里的“贾”是指平阳贾家;“裴”指河东裴家;“王”指太原王家。

    司马炎依靠这三大家族,取代了曹魏;又依靠这三大家族,治理天下。

    到了东晋时期,门阀士族更加强大,甚至出现了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的现象。

    “马”指皇族司马氏,“王”指琅琊王家。

    一直到了唐代,特别是武则天时代,由于“科举制”的逐渐完善和大力推行,唯才是举,许多寒门庶族通过科考步入仕途,“寒门宰相”不断出现,门阀士族这才渐渐衰落。

    冉闵即便认为桓温有不世之才,也难以想到通过“科举制”这样的办法来消弱门阀士族。


第223章 门阀士族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